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7:00 点击次数:91
前言
1935年,红军长征途中,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,本应是革命力量的强强联合,却因张国焘事件而蒙上阴影。而毛主席麾下四位将领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选择,令毛主席深感失望。这四位将领做了什么选择?他们的下场如何?
会师的喜悦与暗藏的危机
1935年1月,遵义会议后,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,历经四渡赤水、巧渡金沙江、强渡大渡河、飞夺泸定桥等艰难险阻,终于在6月12日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附近会师。
这一刻,红军将士欢欣鼓舞,中央机关报《红星》刊文盛赞:“这是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件,是中国苏维埃运动新的大开展的基点。”然而,会师的喜悦很快被张国焘的野心所笼罩。
张国焘,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,手握八万精兵,相比之下,中央红军仅有一万余人,且历经长征,疲惫不堪。
张国焘见状,野心膨胀,企图篡夺中央领导权。他拒绝北上抗日的主张,鼓吹南下川康,企图另立山头。这一分裂行为,让刚刚统一的红军再次陷入危机。
四位将领的迷失
在张国焘的蛊惑下,红一方面军的四位高级将领——李卓然、何长工、罗炳辉、邵式平——竟公然支持南下主张,令毛主席深感痛心。这四人,皆是革命的功臣,为何会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?
李卓然,1922年入党,曾在苏联学习,回国后担任中央苏区秘书长,与毛主席私交甚笃。长征中,他任红五军团政委,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毛主席。然而,在张国焘事件中,他却被张国焘的花言巧语所惑,支持南下。
何长工,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,毛主席亲自为其改名“长工”。他曾任红八军军长、红五军团第13军政委,是井冈山时期的资深将领。长征中任红九军团政委,却在张国焘事件中站错队。
罗炳辉,云南人,1929年入党,曾在反围剿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,被朱德誉为“神行太保”。然而,在张国焘事件中,他不仅支持南下,还将彭绍辉写给朱德的密信转交张国焘,险些酿成大祸。
邵式平,与方志敏共同创建闽浙赣苏区,1933年曾专程探望失意的毛主席,深得主席赞赏。然而,在张国焘事件中,他也未能抵挡住诱惑,支持了南下主张。
张国焘的失败与四将的觉醒
张国焘坚持南下,率军进入川康地区,却遭遇连连败仗。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敌军的围剿,使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,八万大军锐减至不足四万。面对惨痛的教训,张国焘被迫再次北上,与中央会合。
南下的失败,让李卓然、何长工、罗炳辉、邵式平四人深刻认识到错误。李卓然在西路军失败后,辗转新疆,返回延安后担任总政宣传部干教科科长,深刻反省;何长工在回忆录中坦承:“跟随张国焘南下,犯了执行张国焘路线的错误”;罗炳辉则在战斗中逐渐醒悟;邵式平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。
毛主席的宽容与重用
尽管李卓然曾让毛主席失望,但主席并未计较。1949年后,李卓然任中宣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,晚年享受正部级待遇,毛主席亲自干预,确保其待遇。
何长工在长征后被委以重任,历任抗大副校长、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职。建国后,任重工业部副部长、地质部副部长等,毛主席对其信任不减。
罗炳辉在陕北后被派往新四军,担任第一支队副队长,与陈毅并肩作战。他治军严明,创下梅花桩阵法,为新四军立下汗马功劳。1946年,因病英年早逝,陈毅为其撰写悼词,字字含泪。
邵式平在解放战争中任华中办事处主任、辽吉省委副书记等职。建国后,毛主席力排众议,任命他为江西省省长,主政16年,创下全国之最。他主持修建八一大道,展现了远见卓识。
历史的启示
毛主席在张国焘事件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胸怀。他不仅成功化解了危机,还宽恕了犯错的将领,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。这种包容与信任,激发了将领们的忠诚与斗志,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李卓然、何长工、罗炳辉、邵式平四人在错误中觉醒,在救赎中成长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,犯错并不可怕,关键在于能否认识错误、改正错误,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